查看原文
其他

松声依旧 弦歌不缀 | 一起领略百年培英的文化底蕴!


云教君说


始建于1879年

坐落于珠江之滨,鹅潭西畔,白鹤洞山顶

以“爱信望”为校训

历经138年沧桑历史

淬炼出名扬海内外的白绿精神

培养出无数精英学子

今天我们要说的

就是广州市培英中学



 学校名片




广州市培英中学创建于1879年,时称安和堂,后迁往广州市荔湾区花地听松园,并改名为培英书院,1935年,因学生日增、原有校舍不敷容纳,又迁往白鹤洞。


时至今日,白鹤洞的旧校舍基本保存完整,包括校长办公楼、校友楼、德光楼、礼智楼、方社钟亭等。这些楼宇均采用中西结合的建筑形式和风格,为黄色琉璃瓦顶、白砂砖墙。


培英中学校园风光


 历史故事


培英、培正、培道是老广州人最熟悉不过的三间“培字辈”中学,而当中培英可谓独树一帜。它没有选址在政商界汇聚之地,对待学子以严格而出名,所教课程种类繁多,却能令当时的富家子弟穿越大半个广州城、乘船渡江前来求学。这所静默于珠江河畔、矗立于白鹤洞山顶的学府,到底有何魅力?



松声涛涛 书声琅琅


清光绪五年(1879年),其时风气未开,人们不熟悉西学,培英书院的校祖、美国人那夏礼在广州同德大街(沙基一带)开办学堂。随着求学人数增多,1887年,那夏礼购入位于花地的听松园,并改名为培英书院。


听松园是写下抗英斗争著名诗篇《三元里》的清代诗人张维屏晚年游憩之处。因喜欢听风卷松涛的声音,张维屏在园内遍植水松,并将园子命名为“听松园”。在培英书院草创之时,这座占地3.3万多平方米的著名园林已荒芜,但那夏礼依然看中了它并进行改造。


 

东临蓬馆,西接烟雨名津,

书声琴韵,花香鸟语总宜人。


流传了百年的培英校歌描绘的就是当时听松园一带的旖旎风光。蓬馆,指的是康有为幼年读书的小蓬仙馆,而烟雨名津,则指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“大通烟雨”。书院开办时,由张维屏手书的“听松园”石匾也被嵌在院舍的听松楼上。在如此风景秀丽、文脉深远的地方翻阅书籍、吟诵诗文,潜移默化中,学生们形成美好的内在精神和优雅的读书人气质,故培英学子有着“松园弟子”的美称。



彼时培英书院的教学并不拘泥于国文,而是开新学,增设图、工、音、体等课程,由此化雨广泽,惠及学子。书院向慕者众多,校舍逐渐不敷容纳。1926年培英书院改名培英中学,1935年培英中学迁往白鹤洞。由于资金限制,当时在这片18.67万平方米的广阔土地上,只有寥寥数栋校舍。


如今走进这些旧建筑,古朴的石阶、斑驳的砖墙、光滑的木质扶手,都赋予了学校厚重与沧桑的意味。



培英中学老教师陈达权介绍,刚迁校时只有校友楼、德光楼、礼智楼等几栋建筑,科学馆只盖了一层,连课室都是草棚搭建的。虽然条件艰苦,但学子们仍能修心养性、专注学问。


陈达权表示:“学校的选址,关键在于环境清幽,培英的两个选址都有着传承。”培英书院选址于广州西郊,培英中学建于白鹤洞山顶,离广州城区一江之隔。


“咕喱”精神是怎样炼成的?


培英虽然远离市嚣,但学子以脚踏实地、注重实干而著名,有一段半世纪前流行于广州城的民谚就活现了他们的特色:“培正马骝头(意为鬼精灵),培英咕喱头(意为很能吃苦耐劳的人),培道女子温柔柔。”培英中学老书记兼老校友的吴锦洪对此解释,当时无论是西关大少还是农村子弟,绝大部分学生都是无惧劳累,穿越大半个广州城前来求学的。



培英中学在上世纪30年代时为男校,生源以西关和东山地区的商人子弟为主。吴锦洪介绍,当时白鹤洞还没有陆路连通广州市区,只能靠电船往返。为此,培英中学专门在沙面和白鹤洞建了两个培英码头。每逢周六,电船公司开设往返两地的专线,供培英学生使用。这种上学的阵仗在当时的广州很是少见。


“每周只有半天时间是在家的,周六上午回家,傍晚回校。”吴锦洪说,培英校规严明,从书院创立时就一直实行寄宿制,让学生戒掉娇生惯养,潜心学习。后来搬至白鹤洞,学校没有围墙,但学生们都十分自律,不会偷跑出去玩耍。吴锦洪于上世纪60年代入读培英中学,领悟最深的莫过于师兄们的“咕喱”精神。“有一年考试,广州狂风暴雨,翻腾的江面令电船都不敢开驶,师兄们硬是横渡珠江回来了。”


百年培英


肯吃苦、重实干,这些可贵的品行无疑是百年学府文化“元气”的传承。2015年,学校将百年前校祖在听松园手植的鸡蛋花树扦插到校园里,分离了八十余年的树木终于重回培英的土壤。令学子们惊喜的是,原本看似生命力不强的老枝,却在校园里蓬勃生长、花满枝头。


老树铭刻了培英书院的历史,新树则昭示着培英中学的未来,正如其象征纯洁与希望的校色——白色和绿色。在培英儿女的世系表中有一段砥砺人心的文字,按其先后顺序命名的级社,寄寓了历届学子为祖国、为中华民族的兴盛而奋斗的深意:忠志淳良,白绿精锐,硕果槃材,辅匡中华!


✕✕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d0514mph2sv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✕✕


广州市培英中学历史沿革

1879年,美国那夏礼博士于广州城西沙基(今六二三路)同德大街创办安和堂;

1888年,购置芳村花地听松园为校址,由沙基迁入,改名为培英书院;


1926年,西差会将学校移交中华基督教广东协会全权办理,并更名为培英中学,由此,培英中学成为华人自办的学校;


1927年,在广州西关设培英西关分校(小学、初中),同年,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培英中学立案;


1930年,在台山设培英台山分校(小学);


1934年,在江门北街设培英北街分校(小学),同年,培英校董会筹资在芳村白鹤洞山顶购地280亩兴建新校(现白鹤洞校址),并于1935年举校迁入;


1937年,在香港设培英香港分校;


1953年10月,私立广州市培英中学改为公办,更名广州市第八中学;


1956年,广州市教育布局结构调整,广州市第八中学改办为全高中学校;(在此之前,私立培英和公办培英时期,均有初中和高中。)


1963年9月,恢复公办初中,成为完全中学;


1978年,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广州郊区重点中学;


1984年,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“广州市第八中学”复名为“广州市培英中学”; 


1993年,成为广州市首批省一级学校;


2002年,被广州市政府认定为全市24所创办全国示范性高级中学之一,同年起停止公办初中招生;


2007年,成为广州市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高中;


2017年5月,白云区教育局云教【2017】286号文件,决定在岭南新世界南区办广州市培英中学初中部,至此,再次复办公办初中,学校再次成为完全中学。



▼往期精彩回顾


白云区组建三大教育集团


来源:老人报

-  End  -


立真求新

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:

为您提供更多精彩内容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